涡河流域太清宫的历史
太清宫是道教的宫观,是祠奉神仙太上老君的具有最高地位的庙宇,也是历代帝王及统治者出于政治动机而朝奉的最神圣的场所。因此比照皇帝的居所称其为“宫”,而不称其为“庙”。又因为太上老君居住的地方是天上的“太清仙境”,所以被尊称为“太清宫”。这是太清宫名词的由来。
道教是世界上五大宗教中惟一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由我们中国先人独自创立的本土宗教,是我们十四亿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中国国教。
在道教的理念中,“天”有三层:最上面的一层叫做“上清仙境”,是元始天尊居住的地方;中间的一层叫做“玉清仙境”,是灵宝天尊居住的地方;最下边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层叫做“太清仙境”,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居住的地方。因此,太上老君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最能感觉到亲近的宗教领袖,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无所不能的“神”。
“太上老君”,在民间就是凡人老子。在他居住的地方,同样也有纪念他的一座庙宇,而且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座,庙宇的名称叫作“天静宫”,是根据老子的名言“天静以为定”而建立的。反观道教的“太清宫”则是历代皇家出于政治动机而专门设立的祠奉神仙“太上老君”的庙宇,而且全国各地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几乎都有。“天静宫”和“太清宫”在涡阳当地民间的文化与信仰方面这两座庙宇几乎不分,经常混为一谈,且相互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相辅相成”、“异曲同工”、“珠联璧合”的效果和作用。
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远祖,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在任何场合都宣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
唐朝亁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莅临老子故里朝谒先祖老子,封老子为“大道玄元皇帝”,封老子故里的“谷水”为“武家河”,改老子故里所属的“谷阳县”为“真源县”。
“谷阳县”是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把楚国的“苦县”更名而来的一座县城,因为它位于“谷水”的北岸,因此被命名为“谷阳县”。而唐高宗李治改“谷阳县”为“真源县”的原因则是因为“谷阳县”离“天静宫”距离太近(只有一公里),所以为了不破坏和打扰老子故里“天静宫”的清净,特意将新改建的“真源县城”向西迁移到了今天的义门集这个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亳州同知李先芳在《亳州志》中所写“义门集即唐之真源县”的原因。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真源县令张巡联合城父县令姚訚合兵一处抗击安禄山的历史事实也能说明真源县的地理位置。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蒙城知县王继贤在他的《古蒙庄子序》中写道:“余入谯,过苦,登太清之宫,其铸鼎傲然峙立,五千余言,垂之金石,人未有与苦争者,其遗迹较也。”这说明在明朝时期,古苦县的位置在蒙城和亳州的中间,因为有个“太清宫”,所以没有人敢与它争苦县的位置。古苦县和古谷阳县的具体位置经考证,位于现在的张老家集这个地方,杨光先生有专门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1998年5月,经郦学泰斗陈桥驿教授调查考证,确认武家河就是隋代以前的古代谷水。
唐朝开元29年(公元741年),唐玄宗(李隆基,也称唐明皇)下令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及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庙”(即玄帝庙,天宝十四年真源县令张巡勤王时哭告的玄帝庙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第二年又改天下“玄元皇帝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庙”,不久,又令西京“玄元皇帝宫”改为“太清宫”,这就是天下“太清宫”名称的肇始。
唐朝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天下“各州均建太清宫以祠老子”,从那时起,涡河流域便有了三座“太清宫”,分别是鹿邑太清宫、蒙城太清宫和宿州太清宫。因为今天天静宫的流星园那时候还归蒙城管辖,而蒙城和鹿邑又都属亳州所辖,所以亳州境内的太清宫那时只有两座:对于亳州而言,一座在鹿邑东,亳州西,被称作“西太清宫”;一座在蒙城西,亳州东,被称作“东太清宫”。那时候的东太清宫就是今天涡阳县天静宫流星园内的“中太清宫”,位置在今天静宫广场南边300米处的路东。目前只有遗址尚存。
1864年清政府为平息捻乱,在下城父聚的“雉河集”设立“涡阳县”。位于蒙城县西的太清宫和宿州太清宫均划归新涡阳县管辖,而新涡阳县又归亳州所辖,所以自那时起,亳州境内的涡河流域便有了三座太清宫。因此时涡阳天静宫流星园内的太清宫庙宇虽破房屋尚在,而且在三座太清宫中位置居中,因此又被称作“中太清宫”。在清朝末年,今天的张老家、郑店村一带的许多村庄都被称作“大清国江南凤阳府亳州中宫村”,往来书信的收信地址也都是这个地名,如今80岁以上的村民仍有清晰的记忆。这也是今天涡阳县天静宫流星园的太清宫及其天静宫被统称为“中太清宫”的缘由。1990年马炳文先生发起成立“大陆以外地区重建老子故里中太清宫(天静宫)筹备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名称就是以此而来的。
唐朝天宝二年,唐明皇下令天下各州均建太清宫以祠老子,这说明唐朝治下的各个州治之地都有一座太清宫,那么亳州的治下为什么会有两座太清宫呢?那是因为“太清宫”是纪念神仙老子的,而此时的鹿邑属于亳州管辖,且在州城的西边,离州城不远,皇帝们如果朝圣又都是从西边而来,所以明显需要迎合唐明皇的圣意而建一座太清宫,虽然当时地属天静宫流星园老子出生地的大部分地盘都在亳州治下的蒙城县境内,因为是老子的出生之地,所以更须要在这个地方建一座规格更高的“太清宫”以彰显对老子的尊重!因此从那时起,亳州境内就有了东、西两座“太清宫”,史书上记载涡阳太清宫为“东太清宫”就是这个原因。作为今涡阳天静宫流星园内的唐代“东太清宫”,我们从元代张起严“天静宫兴造碑”的记载和地表文物分布的情况来看,这个“东太清宫”(涡阳太清宫,占地约3000亩)的建筑规模和建筑档次都远远高于西“太清宫”(鹿邑太清宫占地约700亩),这也就是说今涡阳天静宫前流星园内的“东太清宫”应该是老子的出生地,而鹿邑西太清宫应该不是。
可是,如果单从文字上面来理解,今涡阳东太清宫和鹿邑西太清宫都是亳州治下的太清宫,应该都叫作“亳州太清宫”,而且史书上也记载曾经有八位帝王来老子的故里亳州太清宫朝谒老子,可是事实上老子出生的太清宫只能有一个,绝对不会有两个,那么老子其人到底出生在哪座太清宫呢?这里我们只要根据宋朝真宗皇帝朝谒亳州太清宫时实际经过的地方作一个具体的展示,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群臣和他的弟弟赵元偁到真源县太清宫老子出生地朝拜老子。仪仗队伍从京城开封出发,顺着涡河北岸,沿途经过今天的开封、通许、杞县、太康、真源等地,历时七天,于农历二月十五日到达老子出生的真源县太清宫朝拜并祭祀老子,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改唐朝的“真源县”为“仙源县”。
完成祭祀仪式后,宋真宗一行于正月二十三日廻驾返京,走的还是涡河北岸,只是到了亳州城北的“灵津渡”,才在亳州的城西的“朝真廻蹕楼“住了四个晚上,正月二十八日,銮驾向北,直接经今天的商丘市返回京城,也没有经过鹿邑县城。
大家不知是否留意,宋真宗在亳州住的这个楼的名称也很能说明问题:单从字面上来看, “朝真廻蹕楼”五个字中,“朝”即是朝谒、朝拜、朝圣的意思;“真”即是真人、真经、真源,对于老子出生地来说就是道德真经的源头,也就是指真源县;“廻”对于皇帝宋真宗来讲就是廻驾,也就是在完成朝圣的使命后班师回朝;“蹕”是指皇帝宋真宗的车驾或出行时的临时居住的地方,又称驻蹕;“楼”,顾名思义就是两层以上的房屋。“朝真驻跸楼”就是宋真宗在朝拜并祭祀过太上老子后返程时临时居住的楼。直到民国年间,亳州的西大门还叫“朝真门”。
大家都知道,鹿邑县在亳州城的西北,而京城开封又在鹿邑县的西北,假如鹿邑真的是老子故里,宋真宗朝谒祭奠老子以后廻驾时就应该从鹿邑县出发,直向西北方向的京城而不应该再折向东南逆向来到亳州。这就充分说明老子出生地的真源县及其太清宫只可能在亳州的东南,而不可能在亳州的西北,因为只有这样,宋真宗在返程的时候才能称为“廻驾”,而廻驾的时候才能顺理成章的路过亳州而不必经过鹿邑。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史书《宋会要》和《宋会要辑稿》里面均有明确的记载。
回到京城后,宋真宗在他的《御制老君赞并序》的文章中是这样描写他祭祀太上老君的时间和地点的:“择元辰于摄提,诣殊庭于谯左。……。”根据杨光先生的解读,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宋真宗选择在甲寅年(1014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的卯时,地点在亳州城的东边,即神仙太上老君出生的地点,拜谒和祭祀太上老君的。
另外,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朝圣的队伍走到鹿邑城北的涡河北岸时,宋真宗的弟弟楚王元称病了,而且病的很重,无法跟随仪仗大队继续前行,又因为不能乘车,于是宋真宗就命人用轿子把元称送回京城医治,而仪仗队伍则一刻不停,继续东行朝圣。这也说明老子出生的地方不在鹿邑,否则朝圣队伍应该在鹿邑停留,而不会立即再继续东行。(宋史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第四 宗室二 楚王元称 元称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己被疾,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车驾还,临问数四。七年,薨,年三十四。废朝五日,赠太尉、尚书令,追封曹王,谥恭惠。后改封华王、蔡王。)
宋真宗朝圣的这段行程,历时二十三天,来回的行程都没有经过涡河南岸,更没有经过鹿邑。宋真宗把他生病的弟弟送回京城后即刻继续东行到达真源县,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老子的出生地不在鹿邑,真源县城也不在鹿邑,而是在今天涡阳县涡河北岸的义门镇。真源县在亳州东,唐代的大学问家张守节所作的《史记· 正义》里面有明确的记载。
另外,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宋真宗决定于次年到亳州真源县的太清宫朝谒老子,大臣丁谓绘图以示并进言说:北面与太清宫紧邻(南北只有300米)的宿州临涣县大李乡的天静宫是老子母亲生育老子的地方,因为年久破败需要重修,但是这个地方属于宿州的临涣县,不属亳州管辖,为方便民众朝拜,建议将临涣县划归亳州管辖。宋真宗经过认真考虑,担心民众输粮不便,下旨只将天静宫所在的临涣县的大李乡划归亳州管辖,余地仍归宿州临涣县管辖,并且下令重修天静宫。天禧二年(1018年)盛度所撰碑文记载的天静宫重修工程应该指的就是这次重修工程,整个工程历时四年。因为碑文中提到了三班借职王宗彦、同监修官亳州守臣、监修者名衔在焉,盖奉敕而为之也。所以这是典型的皇家工程!由此可见“天静宫”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是极其尊贵的!从此以后,天静宫和流星园都划归了亳州管辖。因此从宋真宗时代起,亳州境内就有了东西两座纪念神仙太上老君的“太清宫”和纪念凡人老子的“天静宫”。宋真宗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同时朝谒凡人老子和神仙太上老君的“天下帝王”中的第一人。
通过以上宋真宗朝拜老子的前后经过,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出历史上的八位或者十位皇帝先后朝谒老子或者太上老君的“亳州太清宫”应该就是今天涡阳县天静宫流星园内唐明皇下令所建的“亳州东太清宫”即今天的涡阳“中太清宫”。
宿州境内的原“宿州太清宫”1864年由清廷划归新设立的涡阳县所辖。在北宋时期,宿州的“天静宫”和亳州的“太清宫”都在天静宫的“流星园”内,而天静宫因为是老子的出生地又被称为“中原天心”。自打天静宫被划归亳州以后,宿州太清宫的人民为怀念老子便把宿州太清宫称为“天心宫”,这就是地方志中记载“东太清宫”又叫“天心宫”的真正原因。1866年前后,从阜阳、蒙城、宿州、亳州四县划地而成的新“涡阳县”刚刚成立不久,涡阳青疃人袁大化赴颍州参加科考,路过原宿州太清宫时,适逢天降暴雨,他避雨时在大殿内的老子骑青牛像前发誓许愿:日后若得高中,必定为老君爷“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由于他本人的刻苦努力,后来官至江西巡抚和新疆巡抚。清宣统元年(1909年),袁大化丁忧为母守丧期间为兑现他的承诺,出资重修了破败的原宿州太清宫(位于今涡阳县曹市镇的东太清宫)。共建正殿三间,内供老君骑青牛像。另建有三官殿、祖师殿、圣母庵、流星园等。占地约60余亩。至于民间传说的有关“东太清宫”是老子母亲怀老子所住的地方以及“西太清宫”是老子讲学的地方等等都是源于民间热爱老子的老百姓的美好想象,以及无知的所谓文人编纂的经不起任何推敲的无聊说辞。大家不必深究,一定要以理性的观点看待和研究这段历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历史!
这座太清宫就是涡河流域位于涡阳县境内的“亳州东太清宫”。
以上是我对于涡河流域三座太清宫历史的浅薄认知,希望能够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正。
【涡阳县老子书院电视直播讲稿】
2024年12月14日夜
马 杰写于闲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