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矗立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前宫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碑高3.7米,宽1.2米,厚0.36米。碑首为半圆形,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两侧为文人题咏,均22行,每行51字。如此算来,碑正反两面共计2244字,加上碑左、右两面的400字,总字数在2644多字。如今,正文能辩文字仅占1/3,其余2/3的文字已湮灭不清了。
这通碑是太清宫发掘出土的最早的碑刻。据清光绪《鹿邑县志·卷十·艺文》记载,太清宫历史上“多汉唐碑碣,今仅有存者。据旧志云,明时筑城之役,一再陊毁,文字之劫,遂至斯极哉”。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上记有三个时间:一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碑的左面刻有“天宝元年岁在壬午□□”。这个时间记载是在碑的左侧面,依照我国古代在所立碑体上先正面、后背面、再侧面镌刻的惯例,侧面刻字时间一般要比正文时间为晚。再加上所立的是“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开元年间的碑不可能推迟到天宝元年才立,所以,“天宝元年”(742)不是立碑时间,立碑时间应比“天宝元年”要早。二是开元二十八年(740)。碑的右侧面下半部有“开□□□岁次庚辰:临涣主簿孙奉璋□□……”字样。“岁次庚辰”即开元二十八年(740),但这个时间是在碑右侧下半部。上半部是一首《晚泛灵溪之作》的五言诗,却没有留下时间。按古代文人在碑上题咏先上后下顺序的惯例看,上面这首五言诗应早于或者与下面题字时间同时(740)。三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这个时间源于碑正面文中的“率土廿三祀”的记载,这个记载一下子使立碑年代清晰了起来。“率土廿三祀”即唐玄宗领导这个国家二十三年,即开元二十三年,而这一年也正是他首次注释《道德经》的时间。而这个年代正与“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名及碑文内容完全符合。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断定这通碑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即735年。
自开元二十三年算起,这通碑距今已近1300年了,是太清宫出土的最早的古碑。
该碑虽然名为“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实际上碑上所刻内容并不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注释全文,而是在告诉天下人自己为什么注释《道德经》,似乎是一篇大著作的“前言”一样。依此推测,唐玄宗在太清宫中一定镌立有他对《道德经》作注的全文碑刻,或他注解勘定后的《道德经》全文碑刻。历史记载没有让我们失望,明朝中后期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焦竑在他的《老子翼》卷七,系统辑取前人有关老子的生平逸闻、历代读老治老者逸事、《道德经》版本源流和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内容时,谈及“玄宗皇帝所注《道德经》上下二卷,讲疏六卷”。并特别指出:“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老子庙中”。其中的“涡口老子庙”,指的就是位于涡河之畔的河南鹿邑太清宫,它在汉、隋和唐代早期名字叫老子庙,焦竑仍是沿袭旧称。同时,他对河南鹿邑的老子庙是唐皇家庙是知之甚清的,特意在《老子翼》卷七说明,意在告诉人们唐玄宗对圣祖老子尊崇有加,将《道德经》注释整理完成后,首先在圣祖出生地勒石为记并告慰老子在天之灵。这就清楚的表明焦竑或亲临鹿邑涡河之畔的老子庙,看到了唐玄宗所立《道德经》注释或全文石碑,或凭确切的史料志书记载而发此言。
由焦竑的记述不难见出,唐玄宗《道德经》注疏全文碑刻的镌立,与现能见到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的镌立时间应是一致的。一为“前言”,一为“正文”,两相映照,堪称完璧。循着这个理路再做推断,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碑镌立的位置应在太清宫太极殿前神道东侧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的北面,以便人们先看“前言”,再阅“正文”。是否如此,只有依赖今后的考古发掘了。
当然,由于太清宫历史上屡遭战乱,迭经洪涝灾害,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碑或许未能逃过天灾人祸,已经茫然不知所踪了。我们希望它依然埋藏于太清宫地下,因为2001年,太清宫唐皇家庙遗址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唐宋祭祀老子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的重要的大遗址,制定有系统的保护、发掘规划。笔者坚信,天时地利,机缘聚汇,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碑或整理完成的《道德经》定本碑是能够发掘出土,重见天日,再展雄姿,并让人们瞻仰拜读的。
所以,请记住历史隧道中的这个时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35年,它在《道德经》注疏传播史上具有特殊的非凡意义。因为,这一年前后,在河南鹿邑太清宫西边的陕西周至楼观台,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主导者依然是那位大唐的开元神武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下文将专门论及,让我们仍回到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的话题上来。
唐玄宗一生中三度给老子加封号, 两次注释《道德经》。先封“大圣祖玄元皇帝”,再封“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又封“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把对圣祖老子的加封,一步步推向了顶峰。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第一次注《道德经》,是谓《御注道德经》。时年51岁,颁之全国,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二十年后的天宝14年(755),71岁的他第二次注《道德经》,是谓《道德经真经疏》。亲自作序,颁于天下。
第一次在长安宫中注《道德经》后,唐玄宗在鹿邑太清宫祖庭立下了“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碑刻,向圣祖老子报告自己的尊崇之举,诏告天下注释《道德经》的原因,并镌立注疏《道德经》定本碑刻。同时,唐玄宗颁旨在周至楼观台也镌立整理完成的《道德经》定本碑刻,把长安与老子出生地鹿邑太清宫、老子弘道地周至楼观台紧紧联系起来了。1300年后的我们,透过镌立在河南鹿邑太清宫和陕西周至楼观台饱经历史时空风雨沧桑的一通通唐碑的字里行间,走近了老子,走近了《道德经》,走近了那个风华绝代、泱泱煌煌的大唐,近距离感受开元盛世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当然,也记住了唐玄宗这位开元天宝神武皇帝。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内容丰富。尽管仅有1/3的文字可以辩认,但仍可从中读取种种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碑文开始是对老子及《道德经》的高度评价,介绍了老子出生地的景物、历朝历代对老子的尊崇、唐朝的尊老以及由尊老而使唐王朝达到兴盛的情况。碑文中有“老君□惟旧宅五□尚矣,□遗□而犹龙九井泉”,“紫气飞于井□,清风激于仁里”,有“濑乡”、“涡水流□挹元始”、“鹿邑县丞张子旸”、“尹喜”等。这些文字描述了唐玄宗时老子旧宅、犹龙九井,以及老子旧宅不远处有一条日夜流淌不息的涡河。
碑文中有“高祖”、“太宗”以及“开元神武帝文思广被孝□□”等。指出,正是由于高祖、太宗信奉老子,才能“庇苍生”和统治天下。正是在此背景下,玄宗开始注释《道德经》,阐发了系统的治国理念。
碑体两侧的文字尚属完整,有滑州匡城(今河南长垣)主簿王位之、临涣县尉李嵒、临涣县主簿孙奉璋、封丘主簿刑□、内使梁令深、内使判官车□共六人在碑体两侧或题诗,或留字记文。其中王位之、邢□两人写的都是五言诗,记述的又都是傍晚灵溪池泛舟之事。
碑文优美、书法价值很高。正文为隶书,左、右两面为行书。隶书是曹碑体,因文字经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已湮灭过半,碑文之优美和光绪《鹿邑县志》中“颇觉典丽”之评价,已很难完全体现出来。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的发掘出土,是研究豫东河患史的好教材。2005年前,这通碑在地面以上仅露尺余,处于农家院落里。人们坐在上面吃饭、唠嗑或在上面打磨农具。2005年,这通碑被开挖出土,重见天日。如此说来,这通碑得以保存到现在,盖因黄河改道,洪水泛滥,大量的泥沙把它埋入了地下。不然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很难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通碑的文字分为三部分,最下面部分尚称完整,中间部分只有部分文字能辨认出来,上面部分则几乎无一字可辨认了。由此也可以推断,这通碑是因为多次水患引起的泥沙淤积逐步掩埋的。所以,最先埋在土中的最下面的文字比较清晰,越往上,字迹越湮灭不清了。
为了更好地保护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建碑亭时沿碑的四周作了开挖,开挖深度近4米。从地表直到碑基座,清晰的显示出十七、八层土质不一、颜色不一、厚薄不一,极像老树年轮般的土纹,给人无限的时空穿越般的沧桑感。
历史与现实的诸多事情,皆是必然性和偶然性迭加后的呈现。仿佛是为了引导人们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幕,进一步体察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并颁之天下的良苦用心和玄宗时代对老子这位圣祖的尊崇和道家、道教大行天下的盛况。在为保护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开挖地基,建造碑亭时,竟意外的发现了唐“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
该碑2006年在开元碑东北方向7米处出土。从出土时碑刻风化程度和于地下3米多深处出土的位置看,此碑约在宋金时期已被洪涝淤泥覆压于地下,所以明、清鹿邑县志都不曾记载此碑。光绪朝修县志时对“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的定位是“太清宫石仅存此”。“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的出土,使得太清宫出土的唐碑达到两块。这通碑是太清宫目前现存的第二通最古老的碑刻,仅比“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晚8年,也是太清宫现存最重要的碑刻之一。
玉真公主是玄宗李隆基的妹妹,唐朝道教作为国教,盛行于天下。皇室贵族多以驻庙修道为荣,竟至风靡一时,竞相效仿,想来玉真公主也是闻风而动。史料记载,玉真公主是唐天宝二年(743)四月奉诏来鹿邑拜谒老子并驻庙修道的,其实是代表玄宗而来,意义自然非同一般。“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镌刻的就是这件事儿。
当然,这里还需厘清紫极宫与太清宫的联系。史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始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庙一所,依道法设醮。天宝二年三月,敕西京为太清宫,东都为太微宫,诸州为紫极宫。九月,谯郡紫极宫改为太清宫。玉真公主在天宝二年四月奉诏莅临鹿邑修道时,太清宫的名称仍叫紫极宫,到天宝二年九月才改称太清宫,所以,碑文开头就说:“□祖玄元皇帝□□□紫极宫玉真□□□奉敕□□□□颂”。由此也可推定此碑立于天宝二年四月。
“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出土时整碑断为两截,碑体左边已毁损,应视为残碑。残碑高1.8米,厚0.25米,宽0.86米,按碑体对称推算,左边毁掉碑体宽应为0.29米,所以整碑宽约为1.15米。该碑三面有字,一面已残。碑正面有字25列,44行,近1000字,碑体左边毁掉部分文字应为10列.因毁掉的为碑文之“词”部分,所以字数不易推断。正面碑文字体大部分为楷书,间有行书,约占1/5,为王羲之行书字体。碑文前部分为序,占整体文字的约3/4,此部分文字大多完整。后1/4文字为词,因这部分碑体已断裂损毁,“词”部分文字仅存开头“词曰”和词文第一列最下面“天地之根”四字尚可辨认,其他文字已随断裂掉之碑体湮灭不显了。
“序”部分文字开头指出,老子乃“圣祖玄元皇帝”,《道德经》是“我玄元皇帝之作也”。然后叙述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唐王朝取得政权以及巩固统治的影响。指出唐太宗就是采用了老子的“道德为本,慈俭为宗,凝聚于太素”、“尊其尊不自贵”思想才取得贞观盛世的。又介绍了唐玄宗“明年正月之吉乃尊号改元与天下更始”(即唐玄宗742年改元天宝),并对祖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以表达对圣祖玄元皇帝的尊崇。
接下来,碑文曰:“二年诏玉真长公□于旧邑,礼之大也。乃停羽驾,振蜺裳,吸沆瀣,濑馨□,幽求于……圣祖之□,然后解其纷,窒其欲,静其听,安其视,恭闻□炳□周览乎遗,□□有见龙在井,仙鹤翔空,□□烛于太□……戊寅,公主□斋其心于闲□,洗其虑于□□□紫极大启黄庭倐忽之间,风雨骤至,邦人以之惕息……”
“序”的后半部分记述了玉真公主的出身,“高宗□□□孙,睿宗太上之女,开元皇帝之妹也”。介绍了玉真公主去名号、去府第,散财修道之事。
“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阴面也镌刻并存留下许多文字。阴面文字为楷体,有22列,上下列照,但横行不照,字体比正面碑文大,可辨认者550余字。因碑体右半部分裂毁,已无从知晓碑文名字,从内容上看记述的是唐后期几次在太清宫的斋醮事宜。
“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右侧尚有可辩认文字百余,有“太清、洞霄、广灵等宫□□”等,说明当时的老子故居不只有太清宫,还有洞霄宫和广灵宫等。
“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只是个例,其实,有唐一朝,对老子的尊崇和《道德经》的注疏与普及,是贯穿始终的,而且屡屡将河南鹿邑的太清宫和陕西周至的楼观台作为展示皇家尊崇与传播《道德经》的平台。
唐高祖李渊即帝位不久,就开始拜谒老子。《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冬十月癸酉,幸终南山,谒老子庙。”这里的“幸终南山,谒老子庙”,就是亲莅周至楼观台的老子庙拜谒圣祖。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一年(637)秋七月丙午诏令:“修老君庙于亳州,宣尼庙于衮州,各给二十户享祀焉”。(《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唐初亳州老君庙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唐高宗李治乾封六年(666),亲往亳州真源县祠祀老子。《旧唐书》卷三《高宗本纪下》载:“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创建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又称:“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县人宗姓给复一年”。
高宗咸亨五年(674)十二月壬寅,“天后上意见十二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旧唐书》卷三《高宗本纪下》)。武则天的这项动议得到高宗准许,《道德经》不但成为王公百僚的必读书,而且作为经书之一被纳入科举考试中明经科目的考试内容。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最崇信道家、道教的皇帝,他对老子的尊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开元十九年(731)五月壬戌,玄宗诏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二十一年(733)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始在五岳建老君庙,并将《老子》列入举人策试的必考内容。又令无论士庶,每户藏《老子》书一册,王公百僚与庶民百姓都要修习《老子》。
开元二十九年(741)“春正月丁丑,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五月庚戌,求明《道德经》及《庄》、《列》、《文子》者。”是年九月壬申,唐玄宗亲御兴庆门,策试明“四子”人姚子产、元载等。玄宗下令在东西两京和各州开办崇玄学,学习《老子》等道家典籍。道学和儒学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老子》在内的几种道家经典和多种儒家经典都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道家学说成为和儒家学说相颉颃的学问。
玄宗开元年间,不仅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和各州治所兴建玄元皇帝庙,又在这些地方设置崇玄学,专门研习《老子》等道家经典,崇玄学弟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以明经入仕。从此老子庙分布于两京、五岳和全国各州,崇玄学也在两京、各州建立,对老子的庙祭和道学的开设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
同时,天宝二年(743)“春正月丙辰,追尊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三月壬子,亲祀玄元庙以册尊号。制追尊圣祖玄元皇帝父周上御大夫敬曰先天太上皇,母益寿氏号先天太后,仍于谯郡本乡置庙。尊咎繇为德明皇帝。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九月“辛酉,谯郡紫极宫改为太清宫。”
天宝十载(751)春正月“壬辰,朝献太清宫。癸巳,朝享太庙。甲午,有事于南郊,合祭天地。礼毕,大赦天下”。
天宝十三载(754)“二月壬申,朝献于太清宫,加上玄元皇帝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癸酉,朝享于太庙,增祖宗谥……大赦”。
天宝十四载(755)冬十月“甲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
唐代中后期皇帝对老子的尊崇和礼敬是萧规曹随,遵循玄宗定下的庙祭制度。皇帝庙祭老子主要在西京太清宫进行,每位皇帝少则一次,多则二三次。在皇帝即位的一两年内,都要祭祀一次,以后是否祭祀、何时祭祀则据实际情况而定。先祭老子、再祭祖宗、最后郊祀天地,成为朝廷祭祀活动的一种惯例。将祭祀老子放在祀祖宗和天地之前,反映了朝廷对祭祀老子格外重视。
唐代皇帝在崇奉老子,注疏传播《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深入研究,亦即在圣祖老子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宫大兴土木,建设唐皇家庙,镌立《道德经》注碑和全文定本,告慰圣祖老子的同时,也在陕西周至楼观台建庙、造像,镌立皇帝钦定的《道德经》定本。其间过程,景元华、邓银海先生对终南山古楼观老子说经台唐定本《道德经》开元石经碑刻详加考证后,已经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原来,在唐代皇帝心目中,鹿邑的太清宫、周至的楼观台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为圣祖老子出生地,降圣之所在。老子在这里观水悟道,知弱守柔,萌发了“道”“德”理念,终至形成五千精妙;一为老子的弘道地。老子在楼观台说“道”论“德,传播道德价值观,张一门之帜,成一家之言,并最终“托体同山阿”,与终南山融为一体。超越时空,“死而不亡”,成为永恒!其实,河南鹿邑的太清宫与陕西周至的楼观台由于老子、由于朝廷、由于《道德经》所发生的紧密联系,不仅在唐代,在汉代就开始了;不仅在古代,在当代依然紧密。
历史有幸,当代有幸,我们当继往开来,传承发展。携手同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老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宏大进程。直承大唐余绪,着力《道德经》传播普及,让老子思想造福全人类!
2022年4月19日于河南鹿邑老子学院(研究院)
附:1、北宋历史地图册(卫真位置有存疑)
附:2、乾隆鹿邑县志 淸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鹿邑知县许菼修
王志: 应该是嘉靖王尧日所修《鹿邑县志》
王志载:“濑乡城与谷阳城相连老子宅也,临涣县城西南六十里旧址尚存。”,此位置貌似在涡阳,不到鹿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