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之三中的老子故里
左街都监伺素书教门公事崇德悟真大师贾善翔编
降生年代
电绕于枢,龙戏于门,皆圣人诞世之时也。非其时而不诞,非其圣而不异。故叔梁梼尼丘而有感,斯其时也。姜妪弃后稷而无损,斯其异也。历观前圣,大率皆此类。然其问岁时之差,先后之别,往往无一定之论,固亦有之矣。唯老氏降世之迩,昭昭然载之藏室,与夫先儒传记,有可考。因而次之,庶无惑于来世也。老君愍时凋弊,欲反神降生,以商第十八王阳甲十七年庚申之岁,托孕於玄妙玉女,至降生,凡有二十一事。
第一,大道应化,托孕人问,化日精为五色之珠,此明阳德也。
第二,驾九龙之车,凝结变化,五色交辉,流入玄妙玉女口中,此明九龙阳清之华也。今有流星坛在亳之城父县天静宫也。
第三,托胎寄惠,与前圣不同,八十一年极太阳九九之数,然后降生。
第四,玄妙玉女以昼寝,梦吞五色流珠,因而有娠,容颜益少,神黑安闲,八十一年,悦豫无比,此明圣人降迹之异也。
第五,玄妙所居之室,四时和畅,六黑调平,冬无凝寒,夏无烦暑,祥光照室,灵风满庭,众恶不侵,万灵潜卫,八十一年不觉为久,当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岁降生也。
第六,降生迥异前圣,虽依圣母之孕乃剖左腋而生也。
第七,降生之时,登行九步,步生莲花,陆地芬芳,大彰神异。
第八,降生日童扬辉,月妃散华,七元流景,祥云阴庭,四灵斓卫,玉女捧接,圣母因攀李枝,忽尔降生矣。
第九,降生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地,因成九井,于今在亳州卫真县太清宫也。每汲一井,则九井皆动。
第十,老君降生之后,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道为尊,世间之苦,何足乐闻。
第十一,老君愍时浇薄,大道不行,委边生神,以救於世。
第十二,以愚迷难化,正道难宣,降生之时,故显殊祥,令人信悟。
第十三,欲明妙道悟即长生,故炼金丹以劝修习。今宫中有炼丹井并桧存焉。
第十四,老君教人学道,内外俱修,既炼金丹,又习真黑。今有虚无堂,历代完治,尚存,即老君习黑之所也。
第十五,明此妙道,修之必得升天,示彼功成,乘鹿轻举而去?今宫中有鹿迹桧,即老君乘白鹿升天之所,其桧见存焉。
第十六,老君降生年代,即商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是也。
第十七,降生郡国,即古之楚国苦县。苦县因城为名,濑乡以水为号,曲仁里在九井之西,灵溪之侧。其县本名苦县,汉魏以来,名谷阳县,乾封元年改为真源县,中和二年升为赤县,今为卫真县。
第十八,老君降生之后,九日之中,身长九尺,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如蹈五把十,美眉方口,双柱三漏,日角月渊之类,此大圣之相也。
第十九,圣母诞生老君之后,乘八景玉舆,草仙侍卫,白日升天。大唐追尊为先天太后,今有宫曰洞霄,在卫真县太清官之北,一宫在楼观升天台上。
第二十,老君升天后,历代帝王钦慕真迹,周穆王、秦始皇、汉桓帝、隋文帝,皆崇修宫庙,命文臣刊碑,以旌圣迩。故汉有边诏碑,隋有薛道衡碑,于今并在。
第二十一,彰圣号者,老君仙胎,寄惠八十一年,诞圣之辰,生而白首,圣母为之立号,以示世人。
於此门中,又分五事。
第一,圣人降迩与俗不同,圣母欲谓之老,又是初生,欲谓之子,又乃白首,两字兼称,因立第子之号。
第二,明道与俗反。夫老者长年之称,子者幼稚之号,世人先幼而后老,老君先老而后幼,欲明摄边还本也。
第三,老者以考校众圣为名,子者以孳生万物为义,所以老君为万物之父母,众圣之师法,故有考校孳生之名,以为老子之号。老子二字,起於此时,老君之名,先於亿劫也。
第四,圣人垂名,反终归始,老者终也。子者始也,世人先始而后终,老君先终而后始,欲令世人修道,反老还婴,故号老子也。
第五,委边和光,以徇於世。老者,以生而白首故号为老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亦如孔子、孟子、庄子、列子等,以姓为号,如老子、鸥冠子一抱朴子、淮南子,因事为号。
《序诀》云:老子之号,始於无数之劫,其杳杳冥冥,眇邈久远,非以降生老而为号也。长於人亿劫之前,故以老为号。示夫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故号老子。老子之号,因元而出,在天地之前,无衰老之期,故日老子。此《序诀》之证如此。今详众说,既不以因生立号,即是老君历劫垂教,应世表形,常现老容,故有老子之号尔。后之人有谓生於周时,此盖秦始皇焚书之后,史书纪其大盘。世人以其当文武、平、敬、幽、厉之时,行化於周,妄云周时生耳,其实在商也。若生於平、敬、幽、厉之日,又安得与文王、武王为史官邪。故薛道衡《太清碑》云:真元当文王、武王之时,居藏史、柱史之职。此乃实录也。今按关尹《老君本纪》、太和真人《楼观内传》、刘向《列仙传》,皆云商武丁庚辰年生,是也。
贾善翔:北宋道士,中国道教名人。生卒年不详。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人。善谈笑,好琴,嗜酒,尝与苏东坡交游。据记载,曾于亳州太清宫,讲解《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任道官左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宋哲宗朝(1086~1100)著《犹龙传》《南华真经直音》《太上出家传度仪》,均收入《正统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