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谷水论道 > 正文内容

乾隆《颍州府志》卷一中的唐代真源县

laozi3年前 (2022-03-18)谷水论道865

微信图片_20220318222601.png

乾隆《颍州府志》卷一

贞观八年改谯州为亳州,领县七,谯城、城父、蒙城、真源则义门集地也。


《颍州府志》系清代颍州知府王敛福亲自动笔修篆,是当时唯一的一部府志。初版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志十卷,约40万字,分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秩官、人物、艺文、杂志等门类。

明代,颍州为散州,属凤阳府管辖。清初因袭明制,至雍正二年,置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升颍州为府,下辖阜阳、颍上、太和、蒙城、霍丘等五县与亳州(散州)。

然而,颍州自升为府之后,连续六任地方官都未修志,“故所辖广狭,分合久暂,错杂无稽。数十年来人物坊表,卓可称道者,大半湮没不传”(《颍州府志·胡格序》)。

乾隆十年(1745年),山东诸城人王敛福(1694-1763 年)字凝箕,来知颍州。他系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很有文采,人誉其为“词坛先达,擅良史才”(《颍州府志·许松佶序》)。视事后他一方面下乡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并亲率壮丁疏浚清河,另一方面则“稽考文牒”,“以志乘未修为念”(《颍州府志·双庆序》)。

他认为,“颖既改府而志仍缺略,非所以重文献也:“沙润颍雉淝芡茨宋塘诸河,为通身脉络流质而汇于淮。诸河设有壅塞、霍潦异涨时复为患。治沟渔而谋蓄泄,此水利之急也”;“民虽良顽不一,然古所称'民淳讼简’者,时会亦递迁,此风俗之急正也”。而且,后“二者尤有关于治术,可不缕载于志以示来兹乎”(《颍州府志·许松佶序》)!

然而,他修志的打算尚未来得及付诸实施,就因在颍“治行卓”,而于乾隆十四年(1749 年)“移守金陵”(今南京)。由于他在颍州的政声很好,老百姓怀念他,而他自己也“心怀夫颍”,期望“还治颍”(《颍州府志·双庆序》),因而,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又由金陵复知颍州。

再次知颍,除政务之外,他用了大量精力完成修志的宿愿。由于颍州是个新府,没有旧志可以因循,所以一切必须重新开始。为此,他一面“取六属旧志而参酌之,殚思精研,正讹厘谬”(《颍州府志·胡格序》),一面“相度畛域”,“稽考水利农田,民生货食”,采集新内容。尽管如此,仍因为“颍为水国,而水道未楚、难于著笔”(《颍州府志·崔应玠序》)巧的是,就在他为此事烦心的时候,曾在“颍之上游”--陈州(今河南淮阳)任知府的崔应玠到安徽任臬司,送给了他一部《陈州志》,于是“水道之误者悉以改正”。(《颍州府志·崔应玠序》)于是“遂举前此所欲修未及修独难修之郡志竟于是乎告成”(《颍州府志·双庆序》)。

然而就在这部“搜罗既富,订证特详”的府志告竣之后,王敛福也因过度劳累而“疾作,不复能视事矣”(《颍州府志·张师载序》)。其勤于政务,尽心力于修志所付出的牺牲,由此可见。阜阳人民将因此而永远怀念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老子故里•安徽涡阳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laoziguli.cn/2022/03/76.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