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勘查探索鹿邑太清宫遗址的早期概况
为配合鹿邑县太清宫旅游开发一期工程建设,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于2005年7月10日始,对该工程项目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豫东地区古文化的发展变化、赖国的起源和地望以和了解唐宋时期太清宫的宗教活动和建筑规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也丰富了老子研究的实物资料。
太清宫遗址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分别由前宫、后宫、隐山龙山文化遗址三部分组成,现为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宫旅游开发一期工程位于311国道的北侧,太清宫遗址的前宫、后宫的范围内,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1090米,东西宽为139米——234米,占地340亩。 太清宫旅游开发一期工程西距隐山遗址200余米,西北为太清宫林场场部。北侧、东侧为农田,东南与居民区隔路相望。太清宫即为前宫,位于该工程的南部,后宫位于北部,两宫相距500米。据《鹿邑县志》载汉延熹八年(165年)桓帝刘志先后派管霸、左悺来苦县督盖老子祠,并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记”一通。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以此庙为家庙,大兴土木,建宫阙殿宇,犹如帝者居。乾封元年(666年)更名为“紫极宫”。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改“先天太后庙”为“洞霄宫”(后宫修葺增建,大改其观)。唐天宝二年(743年)改“紫极宫”为太清宫。今前宫仍存太极殿,后宫仍存圣母殿等清代建筑。
在工程南部勘查中,发现宋金建筑遗址,距今地表1.5米——4.7米,出土器物有瓷碗、盏、杯等残片,建筑构件残段,分别为筒瓦、板瓦、小瓦、脊兽等。4.7米以下为唐代文化层,内涵黄釉瓷碗残片、绿釉、红胎琉璃瓦残片,内饰布纹。其范围分布于南北长163米,宽106米之间,且分别向南、西两侧伸延。在今存太极殿的东南隅发现古井一眼,上盖石板,长1.2米,宽为1.1米。据县志记载:殿东一井,传为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浴体,故称“九龙井”。 在对中部、北部勘查中,查明两组建筑群、道路、后宫宫墙、河道遗迹。中部建筑遗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为80米,地表深为1.6米——3.2米不等。且中高、四面低,3.7米以下有0.4米高的夯土台,夯土下为黄生土。出土唐宋金时期建筑材料分别有残砖、灰色小瓦、瓷碗和盏等器物残片。遗址下层出土有东周绳纹板瓦、夹砂鬲残片;东汉时期的灰色陶罐残片,外饰模印铺首衔环。中间道路南北贯通,探明南北长370米,因水泥路面已铺设,只查清路面残宽1.5米,且内分三层,每层之间用红色中沙铺垫,上层面平铺残砖,且中部高,南北两部分缓斜坡向下。南部路土的南端从后宫夯土墙中间的缺口通过,宫墙东西残长230米,上宽5米,距地表深为1.1米一1.3米不等,宫墙高5.1米,且南侧陡直,北侧内附加呈斜坡状,夯土为黄灰色,主墙夯层内涵少量的东周、汉时期的陶片。北部建筑遗址探明南北长164米,东西宽133米,且向北侧伸延,距地表深为1.1米一1.5米不等。出土唐至宋金时期的盘、碗等器物瓷片,以及建筑构件等。西侧有一南北向的水坑,南北长260米,东西宽在45米一110米之间,且向北、西两侧延伸。中部、北部的东侧为一南北向古河道,南北长560米,东西宽38米,且向北、东侧延伸。据《水经注》卷二三记载“……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由此判定,此古河道,可能是涡河故道,太清宫即老子故里,在这里得到了证实。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御书镌立”《道德经注碑》,现该碑仍立于太清宫之前。武则天时期“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帝亲谒太清宫,撰书并篆额“先天太后赞”碑,现该碑立于后宫前。
从这次勘查发现的遗迹及文献记载,结合1997年太清宫之北后宫的发掘资料显示,唐宋时期皇家祭祀老子在前宫,祭祀老子母在后宫。南部、中部、北部发现的唐至宋金时期建筑遗迹,应是三组大规模的建筑群,分别有房、殿、回廊、院墙及后宫夯土宫墙组成,且中间有道路相通后宫南北。在太清宫南部偏北的勘查中,探明一东西夯土墙,南距今存太极殿77米。夯土墙距地表2.2米,东西长170米,上面宽4.5米,发现上平铺青灰砖一层及白灰。东端出土有唐代绿釉红胎琉璃瓦残片,内饰布纹。夯土墙北侧陡直,南侧内附加呈斜坡状。主墙高6.1米,6.1米处墙宽10米。主体墙夯层厚度为0.1米——0.15米不等,上部黄灰夯土层;中部青灰夯土层;下部为黄花夯土层。以此判定可能是先后进行了3次夯筑,中、下部夯土层中出土有棕色甗腰残片、夹砂鬲残片、龙山文化时期的鼎足。为此,夯土墙的夯筑年代,可能在商周之际所筑,后代又加高夯筑,唐代继续使用。
综上所述,据这次探明的结果,结合1997年太清宫西侧发掘隐山遗址时,在遗址的东部、东南部发现的夯土墙、马坑、青铜器、玉器等遗迹、祭祀品的出土,以及文献记载可知,此地当是商周时期厉国的都邑所在地。这次勘查已查明的夯土墙应是厉国都城的北城墙,其东端可能是北城门的一部分;先前发现的城墙即为东城墙。据《春秋》记载:僖公十五年,“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清代学者王夫之考释厉应在河南鹿邑县东,近现代学者多以此说为是。厉通砺,音同赖,是商代晚期的小国,武王灭殷后曾被征讨,昭公四年为楚所灭。汉代、北魏时期,太清宫一带仍称赖城或赖乡沟。① 此次勘查的成果和以往的考古发掘资料认定,太清宫就是厉(赖)国所在地。同时也证实了文献记载赖国的地望,为进一步确证老子的出生地,以及汉到宋金时期祭祀老子的地点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注释:
① 张志清、韩维龙:《鹿邑发掘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中国文物报》,1997年11月30日,第47期。
如果真找到涡河改道的证据,相信早就看到照片了
鹿邑涡河改道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