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涡阳考古小结
刘官民,杨立薪等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八日,应邀来涡阳,对境内古遗址,特别是“天静宫”遗址进行了三天实地考察。意见如下:
一、“天静宫”遗址在县城西北八华里处,其范围包括郑店村在内约二百万平方公尺。遗址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及东周、汉至宋、元诸时期的遗物。
在遗址西北部随处可见东周时期的陶豆、陶鬲每遗物,证明东周时期此处确有聚落;遗址中部出土了大量汉晋时期的砖、瓦说明当时曾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存在。
二、汉晋以来的史籍,碑刻资料中,颇多论述此地为老予故里,并为汉末建祠奉祀老子的地点,其后历代亦多修建庙宇,奉祀不绝。
三、将此处视为老子故里建祠奉祀已延续近两千年,正如历代对黄帝陵的修葺礼拜一样,足以使该遗址成为一处历史文化胜迹,从继承、弘扬中国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华的角度来看。今日重修老子纪念性建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刘观民
研究员:邵望平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1992年涡阳县天静官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小结
一、 工作概况
天静宫遗址位于涡阳县城北武家河北岸。史载这里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道家鼻祖老予出生地。与老子传说及道教有关的建筑遗迹较多。因年代久远。现大多毁坏或湮埋于地下。涡阳县委、县政府依据史迹。提出了重建老子故里的重要决策,这对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兴涡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重建一期工程的主体建筑老君殿(主殿)等一组建筑基址选择在原清代老君殿基址附近。占地面积130×60米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和重建工程设计书要求,在新建工程动土之前,应该对原基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记录资料,保护文物。以留后人。为此,应涡阳县文化局之邀。安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杨立新、方笃生、汪本初、刘皖红、许平等五人前往涡阳。与县文管所张文德、刘永新、刘书平以及重修老子故里筹委会成员张广超、马汉民等组成考古发掘队,协助县文化局对新建工程占地范围内进行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因时间紧、任务重、又系抢救性发掘,经与县文化局商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案,发掘区采用象限布方法,分两期发掘。共发10x10米考古探方3
7个,累计揭露面积3 7 0 0平方米.发掘按《考古发掘工作规程》执行。对出现的的遗迹、遗物均作了记录、绘图和照像。工作从l0月2
5日开始至I2月22日结束,历时58天。发现宋至明清建筑基址十余座和几段汉砖、唐砖砌体,以及井、灶、窑、小路等遗迹.出土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数万件.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主要收获
1.发现唐至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地层堆积。考古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 8-
2.4米左右,大体可分八层,其中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清代层,内出土有“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三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第四层为明代层,内含“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第五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土层较厚;第六至八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亳瓷片,宋代钱币以及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发掘区南部408探方内。为一灰坑和窑。内含连花瓣园瓦当、板瓦和黄粗瓷碗。考古地层显示了老君殿区自唐代以来建筑活动持续不断,大体处于天静宫遗址的建筑中心地带,这期间遗址曾经历了两次黄水泛滥之灾,反映了天静宫沧桑的历史。
2.发现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建筑遗物。在老君殿发掘区内出土了不少汉至六朝的菱格坟,乳丁纹、几何形纹、绳纹砖以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此外还发现二截汉砖砌体,以及汉半两钱和绳纹板瓦片。这些发现表明,老君殿区在汉至六朝时就有过建筑活动。不仅如此,我们在天静宫遗址西北的电灌站附近,也曾发现不少绳纹厚板瓦,绳纹砖和凸突莲花瓦当,均具有汉至六朝的风格。这两处早期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在天静宫遗址内汉至六朝时,人口已比较稠密,建筑活动比较普遍。
3.发现一批重要的建筑遗迹。建筑基址是老君殿区的主要考古遗迹,也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比较典型的有:宋代大型建筑基址1座(Fl),该基址位于发掘区东南部,亚字形,座北朝南,属于高台建筑,台基外包砖基,内填黄土,东西长3
0. 30米,南北宽14.50米,台基高0. 6米左右。台基下四周有宽0.
8米的砖铺散水。南面正门凸出,有三块并列阶石,下接斜坡式砖铺台阶,阶下有方形砖砖铺台明,这些建筑均为宋砖砌筑。在散水铺砖下出土有宋代“祥符元宝”铜钱。可进一步认定基址时代为北宋。该基址规模宏大,设计严谨,规格较高,从其曾被清代老君殿使用的现象看,应是当时天静宫的主殿老君殿。
宋代庭院一处。位于宋代大殿基址西部约10余米,座北朝南,由山门( FIl)和东西南北的四幢高台建筑基址组成(F3、F
7、8、10)。正面为附设台阶的山门,在中轴线上可有小路相通、庭院进深近60米,宽约30余米。这些基址大多保留有砖台基及黄色夯土,有的还留有压基石块,在东厢房台阶下还有花图案砖,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建筑手法基本一致。
在发掘区中部有一处残房基址,低于四周建筑.并被宋代夯土台基遗压.时代可能略早,反映了建筑物时代的多样性。
在上述建筑之间有7、8条砖铺或碎砖小路,相互交迭,断断续续分布,宽0.7-1.4米不等。其中有的小路修建工整,保存较好。这些小路的发现为分析各组建筑基址的关系和布局提供了线索。
在房址周围还发现砖灶10余座,主要分布在发掘区西部,灶有瓢形、园形、四龙灶三种,砌法不一,直径在0.70-1米左右,在有的灶底还有完整的白瓷碗,从砖灶的形状和砌法的特点看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区别。
在发掘区西、北两面还发现有4座石灰窑,均为园形,三小一大,窑壁烧结成炉渣状,十分坚硬,窑底多残存有青石和石灰渣。这些窑均打破宋代地层或房基,可能是明清修建天静宫时就地建造的。
4.出土一批重要的文物。主要有:铜钱、铜器、陶瓷器等。其中:铜钱204枚。主要品种有汉半两,唐代开元通宝。宋代钱币发现较多,一般为折二小钱,有圣宋通宝、皇宋通宝,以及天禧、祥符、咸平、崇宁等年号钱,上书真草隶篆。比较珍贵的三枚北宋徽宗年铸的折十“大观通宝”钱,淳实厚重,字迹清瘦,品相极佳。此外还有五枚宋代铁钱,因锈蚀严童,字迹不清,金代钱币有“大定通宝.明清钱币多为折二的年号小钱.有万历通宝,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等.
瓷器是出土款量最多的遗物,历代均有.唐代瓷器有黄柚粗瓷碗和壶,胎质厚重,造型古朴。明清瓷器大多是胎薄精细的青花瓷,一般绘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龙凤等图案,有的底部有“大明”或“大清”年制的款识,宋代瓷器是大宗,有影青、白瓷、酱秞等品种.器型有瓶、碗、盏、壶、罐、缸等.比较珍贵的是几处宋代窑藏瓷器.一般少至十几件,多的近3
0 0件,品种多为碗、盏等实用之物。不少器底有墨书“宫”字款识,这表明这些瓷器曾是天静宫中的实用品.因偶发事故而深埋于地下。
唐至明清的建筑构件出土数量较大,主要种类有砖、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饰等,其中还有一些琉璃质地的构件,建筑构件以脊饰和瓦当内容最丰富.脊饰构件一般有龙首、凤鸟、禽兽、花卉等象征吉祥的塑件。其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价值,瓦当图案有莲辫、花卉、兽面:蟠龙、凤鸟、飞鹤等图案,在宋代瓦当图案的外侧还饰有一周连珠坟。这些瓦当图案设计布局严谨、美观,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风格。
铜铁器主要有簪子、发笄、钉、斧、凿、刀等,在一面宋代葵口湖州产铜镜上铸有产地、铺号的铭文及“
商检验讫”的刻文比较珍贵。
石质类文物主要有残石碑、石雕等,雕刻有残石像,辗轮、石狮及构件等。碑刻中比较重要的有“敕撰”和“混元降口”等铭文。
此外,还有一些生活陶质器皿.陶佣头、武士佣和象棋、围棋子,这些文物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宫观生活情景。
三、价值和意义
天静宫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
1.对天静宫证史补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前对天静宫遗址的年代及性质的认识多来自于文献和碑文记载.新的考古发现表明:(1)自汉晋以来这里就有古代建筑活动.与有关老子建祠记裁年代大体物合,对验证老子建祠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2)唐宋以来今老君殿区的大殿基址等建筑群,一直居于天静宫遗址建筑格局的中轴线上,地位显要,为认识天静宫遗址建筑布局的变迁提供了线索。(3)出土的宋代宫字款识白瓷器和道士用的簪子、发笄直接证明了发掘区内的建筑器址群的性质属于道观建筑。(4)“敕撰”和“混元降口”字碑刘铭文反映了古代的天静宫曾在全国道观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2.宋代大殿基址及建筑群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
的价值。首先,发现的宋代大殿基址规模宏大,等级之高在我省尚属首次,属于重要考古发现,在全国的道观中也比较罕见.它真实地反映了昔日天静宫的盛况.其次,发现的宋元时期的几组建筑形式各异,各具特点,对探讨当时的道观建筑设计思想,建筑形式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有意义的是宋代大殿等建筑群.中轴线大都在南偏西7
-8度左右,正对武家河水口,这反映了在当时的设计中融汇了传统的风水思想,对道观建筑设计思想研究极有价值;其三,从出土的建筑材料看历代均有,且品种比较齐全.这对古代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装饰艺术变化和时代特点又是难得的实物材料。
3.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天静宫遗址是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出生地,纪念场所,由于历史原因地面建筑大多毁坏,通过发掘出来的建筑基址和文物,人们可以直观天静宫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热爱老子故乡涡阳这块故土,激发起建设涡阳的热情。同时,考古发掘的成果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天静宫的气势和风采,而且又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若有计划的妥善加以保护和利用,将其与重建工程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将是珠联壁合。相得益彰;人们既可遗昔怀古,纵览历史,又可领略新建工程之风米。弘扬提高地方知名度,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几点建议和要求
1.积极整理资科.尽早发表成果.这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多。内容丰富,是验证和反映天静宫直实历史和地位的重要资料。因此,希望在加以舆论宣传的同时,应及时安排场地。加以系统修复整理、研究及时将发掘成果公诸于世。
2.继续配合工程,抢救保护文物。这次发掘区域仅是天静宫遗址的极小部分,揭露面积有限,而且发掘区西部一组庭院建筑尚未全部暴露,这些情况对于反映-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宫观遗址来说尚嫌不足,建议在新建工程行将动工之时,按《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继续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工作,尽可能抢救记录科学资料,加强研究,力图揭开天静宫历史之谜,再现天静宫昔日风采,
3.对现存古代基址,依法重点保护。这次发掘的宋代大殿基址等建筑遗迹是天静宫遗址的重要建筑基址,是反映天静宫遗址的重要实地,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应予就地保护.为此特别提出下列要求:(l)请涡阳县将新发现的建筑基址区列为天静宫遗址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并请立项上报为安徽省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按《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侏护法>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在生产、施工中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建设单位应根据,考古发掘需要,调整工程部署,或允许施工单位顺延工期,如发现特别重要的文物,须经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认定。需要原地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另行选址”根据发掘基址的重要价值和文物法有关精神,我们要求旧基址应原地保护,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新建基址避开旧址,.整体北移,划定相应的建设控制地带。不影响旧址的原始环境.(3)尽快召开有关专家论证会,确定新建基址及旧址具体保护方案,做到新建工程和文物保护两不误。(4)现时值隆冬,天寒地冻.遗址长期暴露在外,易冻酥坍塌。此外,亦有一些游人下方揭砖毁基现象.这些现象对基址保护极为不利。文物的特点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要求立即将发掘区内重要建筑遗迹回填一尺以上的沙土,待保护方案确定后,再实施具体保护措施,确保建筑基址,免遭损坏。
天静官考古发掘工作得到了涡阳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为此专门成立了协调班子,考古发掘工作事宜,在发掘期间里领导曾多次深入工地视察工作.县文化局刘光蓉、胡智、张振东三位局长自始至终与我们并肩工作.县公安局、闸北镇和郑店村在民工和安全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筹委会成员马汉民同志在发掘现场和生活上给予以悉心关怀,这些都是我们完成这次发掘工作的基本保证,值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杨立薪、方笃生、汪本初
刘皖红,许平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