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探古---人民日报海外版
走进位于皖西北的老子故里涡阳县,会看到不少久远的历史文化遗迹,领略到道家学说的风采。
出涡阳县城北行4公里,就到了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中太清宫。据志载,公元前571年,老子降生于此地流星园中。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以“清静无为”为中心,纵说天地玄机,尽道治国权谋,智论人生哲理,其言约义丰,道贯人天。据不完全统计,自古至今,《道德经》中文注译本已有400多种,外文译本有近80种,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颁旨在老子故里建老子庙。以后历代帝王屡屡颁旨扩建,并册封老子庙为太清宫、天静宫。至唐宋时,太清宫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帝都。元明时仍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后因屡遭兵劫火患,到清末,惟余“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景况。
自1991年以来,安徽省文物部门对古太清宫遗址进行3次发掘,发现了宋代大型道观遗址和一千多件文物,收集了20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重建太清宫的碑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1999年新版《辞海》把“老子的故里在涡阳”列入辞条。近年涡阳县先后接受海外捐款3000万元,重建了原太清宫的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两庑、道士舍、迎仙桥、钟楼、鼓楼等,又重现了东方第一道观的风采。因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新建的“老君殿”比孔府的“大成殿”还高出10厘米。
从太清宫西行2公里就到了尹喜墓。尹喜系周朝的函谷关关令。据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是应尹喜的恳请才写下《道德经》,并把《道德经》留给尹喜。于是,尹喜成了《道德经》的第一传人。道家尊他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并把他作的《文始真经》9篇奉为经典。尹喜晚年来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葬于此,以忠魂守护老师。尹喜墓2000多年来一直完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遭到破坏,后经修复,现保护尚好。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名言。史载,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深知勾践“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安乐”,于是就遵循道家经义,功成身退,乘一叶扁舟,偕西施涉三江、入五湖。他到底身归何处呢?笔者出涡阳县城东南15公里来到西阳镇,只见在松柏掩映,溪水环绕处,有一占地约30亩的山丘似的大土堆,文物部门的人员说,这就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安徽通志》上有记载。原来他们出越国来到齐鲁经商,成巨富后范蠡更名陶朱公。晚年他们来到这片民风淳厚,环境优美之地安居,并把财富施散给当地百姓,死后葬于此。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在墓地建起范蠡西施庙,每年正月十六日都来赶庙会,向他们的塑像烧香膜拜。
别范蠡西施墓,往县城东北行30公里就到了“遗履桥”。据说这里是当年黄石公授张良天书的地方。张良系城父(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遂,就逃往下坯,在路过此桥时巧遇世外道家高人黄石公。黄石公3次将鞋丢于桥下,均被张良拾起并给穿上。黄石公认为“孺子可教”,就把天下奇书《太公兵法》(近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谨确认是《素书》和《三略》二书)授给他。张良以此书辅佐刘邦灭秦而取天下。然后他也遵循道家经义,激流勇退而自保。李白曾赋诗曰:“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据说史书中所说的圯桥,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这座“遗履桥”。笔者看到,遗履桥在石弓镇南则的包河上,前些年兴修水利时已被拆掉,但遗迹尚存。伫立遗迹前,我们好像看到当年一皓首老者与一翩翩少年谋划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从遗履桥北行3公里,在石弓山上我们看到一个石窟墓。据1981年版《中国名胜词典》记载,这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墓。嵇康系三国时谯郡铚(今安徽濉溪县)人。他是集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名仕。他弹奏自己创作的古琴曲《广陵散》为天下绝唱。他非汤武而薄周礼,弃绝名利,倾心老庄,志在守朴。但他的信仰与他疾恶如仇的性格却处于矛盾之中。在政治上因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专权,终被司马氏加害。死后葬于此。今传有经鲁迅辑校的《嵇康集》。我们在现场看到,其墓依山而凿,巨石封门,墓在山腹中,与山浑然一体。
从嵇康墓西行2公里,在石弓镇西小山可见一方丈大石,光滑如砥,东高西低,上有人卧睡磨出的痕迹。文物部门的人说这是陈抟卧息之处,名曰:“陈抟卧迹”。陈抟是五代末宋初亳州真源人,著名道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他举进士不第,隐居西子山(古称华山),常闭门沉睡,累月不起。他鄙视富贵,专事修道。著有《无极图》、《先天图》等,以论宇庙之衍化。他的学术思想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看着眼前的睡石,想起陈抟的《归隐》诗:“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1月17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