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中记载的老子故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吕原等奉敕纂修。全书共九十卷,以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三十八门。此为明天顺五年内府刊本。
《大明一统志》 卷七
天静宫 在亳县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起岩撰碑。
老子祠 在亳县老子所生之地,后人为立祠,汉桓帝尝命边韶为文。
流星园 在亳县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
百度网盘下载:《大明一統志卷07》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Re80cP0NtGAvzqEahQJGg 提取码: 22ug
《大明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朱祁镇下令内阁大学士李贤、彭时、吕原等领衔纂修,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共九十卷。英宗亲自作序,并赐名《大明一统志》。其后弘治、万历年间又经重新修定,增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一统志》自天顺内府刊本后既有增修又有翻刻,版本流传较多,影响深远,甚至东传日本,多次翻刻。至今主要的版本约有弘治十八年(1505年)慎独斋刻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归仁斋刻本、万历十六年(1588年)杨刊归仁斋重刻本、万历中万寿堂刊本、天启五年(1625年)刊大字本、清初积秀堂刻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二年(1699年)弘章堂刻本、日本中御门天皇正德三年(1713年)弘章堂重刻本。以及1965年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影印天顺内府刻本、1971年台湾统一出版社影印天顺内府刻本(十册)、1990年三秦出版社影印天顺内府刻本(二册)、2018年巴蜀书社点校本(八册)等。
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据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馆藏天顺内府刻本的影印本,1977年8月再版,精装本三十二开十册。
各册分卷如下:
第一册(1~560页):序、表、官员职名、目录、图叙。卷一京师、卷二保定府·河间府、卷三直定府、卷四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卷五永平府·隆庆州·保安州·万全都指挥司、卷六南京·应天府;
第二册(561~1106页):卷七中都、卷八苏州府、卷九松江府、卷十常州府、卷十一镇江府、卷十二扬州府、卷十三淮安府、卷十四庐州府、卷十五太平府、卷十六池州府;
第三册(1107~1698页):卷十七广德府、卷十八滁州府、卷十九山西布政司、卷二十平阳府、卷二十一大同府、卷二十二山东布政司、卷二十三兖州府、卷二十四东昌府;
第四册(1699~2254页):卷二十五登州府、卷二十六河南布政司·开封府上、卷二十七开封府下、卷二十八彰德府、卷二十九河南府、卷三十南阳府、卷三十一汝宁府;
第五册(2255~2792页):卷三十二陕西布政司·西安府上、卷三十三西安府下、卷三十四凤翔府、卷三十五平凉府、卷三十六临洮府、卷三十七宁夏卫、卷三十八浙江布政司、卷三十九嘉兴府;
第六册(2793~3306页):卷四十湖州府、卷四十一严州府、卷四十二金华府、卷四十三、衢州府、卷四十四处州府、卷四十五绍兴府、卷四十六宁波府、卷四十七台州府、卷四十八、温州府、卷四十九江西布政司、卷五十饶州府、卷五十一广信府;
第七册(3307~3900页):卷五十二南康府、卷五十三建昌府、卷五十四抚州府、卷五十五临江府、卷五十六吉安府、卷五十七瑞州府、卷五十八赣州府、卷五十九湖广布政司、卷六十襄阳府、卷六十一德安府、卷六十二荆州府;
第八册(3901~4474页):卷六十三长沙府、卷六十四衡州府、卷六十五辰州府、卷六十六沔阳州、卷六十七四川布政司、卷六十八保宁府、卷六十九叙州府、卷七十夔州府、卷七十一潼川府;
第九册(4475~5018页):卷七十二嘉定州、卷七十三龙州宣抚司、卷七十四福建布政司、卷七十五泉州府、卷七十六建宁府、卷七十七延平府、卷七十八邵武府、卷七十九广东布政司、卷八十南雄府、卷八十一肇庆府;
第十册(5019~5574页):卷八十二廉州府、卷八十三广西布政司、卷八十四庆远府、卷八十五浔州府、卷八十六云南布政司、卷八十七景东府、卷八十八贵州布政司、卷八十九外夷、卷九十安南。
《一统志》的编纂体例基本脱胎于《大元一统志》,李贤等在《一统志·进表》中称:“表京师为四方之极,列方岳为诸郡之纲。疆域必系于九州,分野悉稽乎列宿,形胜、风俗录奚远迩之分,物产、山川载靡小大之间,藩封著维城之固,公署严御悔之威。书学校、书院以重育贤,书宫室、关梁以昭资世。信方来则寺观、祠庙之兼录,鉴以往则陵墓、古迹之并存。述宦迹备举夫诸司,取人才不遗于一善,列女彰节行之异,仙释见方技之奇。"依此思路分层级为纲目,首以两京、十三布政司以及外夷为总纲,京师前列“大明一志图叙”、“大明一统图”及“京师畿内地理之图”,各布政司前亦列地理图一幅,其题名后分述建置沿革。次以府、直隶州、宣慰使司等为总目,在题名后双行夹注四至八到。末以各府、州、司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郡名、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38门为类目。涵盖范围,按卷首图叙所记:“疆理之制,则以京畿府州直求六部,天下分为十三布政司:曰山西,曰山东,曰河南,曰陕西,曰断江,曰江西,曰湖广,曰四川,曰福建,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以统诸府州县。而都司卫所则错置其间,以为防御。总之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二百一十八,为县一千一百五。而边陲之地,都司卫所及宜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与夫四夷授官封执臣礼者,皆以次具载于志焉。”记述较为详尽而不失简洁,援引各类史料也较为丰富全面。
《一统志》内所附地图,如上述有疆域总图(大明一统之图)、两京图(京师畿内地理之图)、布政司图,共十五幅。总图、京师图均位于卷一“京师”卷首,“南京畿内地理之图”位于卷六“南京”卷首。各布政司地理之图亦列在该省卷首。“外夷”无图。與图仅标记了主要山川与诸府州司卫所的大概地理位置,画法粗糙不堪,失真极其严重,不能准确反映出当时的真实地理形势。
清代四库全书馆臣对《一统志》评价甚低,批评其“舛错抵牾,疏谬尤甚。…俱乖互不合,极为顾炎武《日知录》所讥。”于今看来有些苛薄太过,未免失之偏颇。其实,作为一部承上启下且完整保存下来的地理总志,即便多少有些缺陷或不足之处,也仍不失为我国古代地理方志文献的珍贵遗产,对研究明中前期的疆域、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及历史变迁,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天顺年之前的地名资料,有助于我们考证、核对、校勘明代地名建置沿革、变更状况。如《大元一统志》只有残本传世,散佚甚多,明志建置沿革、形胜、风俗等类目多引用《元一统志》,而现存《元一统志》辑本反过来亦多是借助明志而补辑成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