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老子三宫考辨
查阅清乾隆《亳州志》记载,亳州东一百二十里有东太清宫和天静宫,而乾隆《颍州府志》则记载毫州东一百里有中宫村。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史志,为何会有东宫和中宫的矛盾呢?
涡阳是老子出生地,历代建有祭祀老子的不少庙字宫殿。最初是修建于汉桓帝延熹八年的老子祠,后称老子庙。李唐王朝拜老子李耳为祖,老子庙得以扩建,并称为宫殿,期间名称几经变化,最终称为太清宫,地属毫州真源县,与毫州临涣县大李乡接壤,而临涣大李乡建有纪念老子母亲的庙宇称天静宫。由于唐代要求各州县都要修建老子庙,名称也不尽相同。例如,毫州真源县、鹿邑县和临涣县都建有太清宫,为了有所区别,地处临涣在东边,称东太清宫,鹿邑在亳州西边则称西太清宫,真源县居于鹿邑和临涣之间,自然称中太清宫。同期亳州还建有六座玄元皇帝庙,分别是毫州城、立德集、刘家集、义门集等。
据《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大中样符六年,临涣县民为了便于纳税,申请脱离毫州而归属宿州,得到朝廷批准,但是要求建有天静宫的大李乡脱离临涣而留在毫州,天静宫与真源太清宫于是合为一体。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朝拜真源太清宫老子期间,大修天静宫,至天禧元年(1017)历时三年,建成,次年(1018)真宗命翰林盛度撰碑记之。元代对老子太清宫和天静宫都有修建,而天静宫的修建有翰林张启岩碑记载详细,并流传于世。明代成化《中都志》卷四祠庙记载:“毫县,老子祠在(毫)县东,老子所生之地,汉桓帝尝命边韶为文。”卷五记载:“毫县,老子谯人。毫州志云,县东一百二十里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汉纪:桓帝延熹八年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宋大中祥符七年五月(应为二月)谒老子与亳州太清宫。”明代蒙城县令王继贤撰《古蒙庄子序》:“老子为苦人,苦去蒙仅百里,于世又近,庄子其见知之人欤?不然,何神之肖也?余入谯,过苦,登太清之宫,其铸鼎黝然峙立,五千余言,垂之金石。人未有与苦争者,其遗迹较也。
清乾隆亳州知州郑交泰《毫州志》卷四古迹:流星园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曾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天静宫与流星园接壤,前为圣母殿,有大石枕刻文曰: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有炼丹井在殿前。天静宫与星园太清宫俱殿字宏深,规模丽整,中塑圣像,道气清严,威仪静穆,足令瞻礼者虔肃有加,迥非今匠所能仿佛。前明碑记载,建于延熹八年。元碑记言:宫有宋天禧二年盛度所撰碑文,漫灭不可读,碑阴有守臣名,盖奉敕而为也。
清《颍州府志》卷二记载:毫州东一百里有中宫村,州东一百二十里有雉河集。清代雉河集
西二十里的中宫村,即元代的福宁镇,当今的张老家村。同是清代,《毫州志》记载老子庙为东太清宫,而《颖州府志》记载太清宫属地为中宫村。其实中宫村之名,是依照唐代毫州沿涡河有临涣、真源、鹿邑三个太清宫,真源太清宫居中而称的。在清代,临涣太清宫(在今曹市)早在宋代就脱离亳州改属宿州,亳州只有真源太清宫和鹿邑太清宫对应,所以郑交泰称东西两宫,而乾隆《亳州志》绘图也是这样标示的。于是就在清代出现了中宫村有东太清宫的地名。
关于中太清宫与天静宫的位置,清乾隆《毫州志》卷三坛庙:“东太清宫,即流星园,在毫州东一百二十里。天静宫即圣母殿,接近流星园。”《水经注》记载:老子庙前有东汉边韶所撰《老子铭》碑。《老子铭》碑东北面孔子庙。老君庙东院有九井,又北有李母庙,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谯令王阜碑,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李母庙,即圣母殿,圣母殿在天静宫建筑群内,位于老子庙北面,如此一来,中太清宫则是位于天静宫东南侧。
近年出现一个新说法,即在涡阳和鹿邑东西两宫之间,明代马鼎盛所修的毫州道德中宫被称为中宫,这是临涣太清宫归属宿州之后才形成的。而涡阳一直习惯称天静宫和太清宫为中宫或正殿(郑店),1864年从宿州划归涡阳的曹市太清宫称为东太清宫,称鹿邑太清宫为西太清宫。遗憾的是,涡阳县的中太清宫近代毁于水火,仅存旧址,而天静宫则在上世纪得以重建,再现唐宋盛景。(牛家栋)